发布时间:2024-12-09 14:26:54源自:http://www.yancollege.com作者:仰望免费范文阅读(0)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 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 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一、概述
课名是 《身边的行程问题》,是小学五年级的一堂数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 1 课时, 40 分钟。
《身边的行程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路程间的数量关系”、“ 24 时记时法”、 “小数乘、除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课,训练学生对大量数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身边的行程问题》这节数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上网收集有用信息,并且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收集到的信息加工整理后应用于现实生活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 1 」 从具体事例中找出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据。
「 2 」 会计算起始时间到终止时间之间的经过时间。
「 3 」 明确已知这三个量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另一个量:路程 = 速度×时间、速度 = 路程÷时间、时间 = 路程÷速度。可以将这些公式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计算。
「 4 」 会将网上查到的速度、时间或路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数量单位。
2. 过程与方法
「 1 」学会根据需要到网上查询信息,并会加工、评价、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2 」能共同分析、讨论所收集的信息,掌握利用信息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
「 3 」 能够将课上学 到的数学知识、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学校留言 板发布 自己的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将学到的数学知识、方法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 作出 的。
· 学生是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五年级三班的学生。
· 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 学生已经学习了速度、时间、路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熟悉数量单位的转换以及已知其中 两个量求第三个 量的计算方法。
· 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口头汇报的能力较强。
· 所有学生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并能在留言板上发布消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问题解决式教学策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 Excel 工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认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并通过课后的作业使学生再次将知识进行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教学过程
注:流程图中目标 1 ~ 6 对应教学目标分析的 6 个目标
六、教学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随时给出评价反馈,课后教师会经常对学生在讨论区上发表的知识运用情况做出评价,给出建议。
课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还会在网上发表对学生的课件学习和网上讨论情况的总结。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 1 」信息查找:利用网络查找用于解决交通费用问题的信息。
「 2 」计算:利用 Excel 工具计算已知 两个量求第三个 量的问题,计算单位准确无误。
「 3 」结果分析及决策: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对采用哪一种交通方式 作出 恰当的决
策。
「 4 」知识应用:课后应用本课知识和方法,选择寒假出游或回老家的交通方式。
欢迎分享转载→ 优秀数学课件(优秀数学课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