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原创精品说说!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本文内容

《红楼梦》读书笔记_红楼梦读书笔记1-20回300字

发布时间:2024-08-02 17:12:33源自:http://www.yancollege.com作者:仰望免费范文阅读(0)

关于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1

看了红楼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我看见了形形色色的女子,但其中只爱一个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好一个娴静如水的颦颦我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

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或许"红楼梦",真的只是红楼的一场梦。

关于2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红楼梦》,让我欲罢不能。每每读到佳句,欢喜的紧,读到伤心处,泪眼连连。《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贾府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后宫有佳丽三千,得宠一时,却又要被遗弃,这是何苦呢?皇帝姥儿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饱受煎熬,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埃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上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关于3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关于4

前不久,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红楼梦》连环画。我可高兴了!一有空我就拿来看,简直爱不释手。

《红楼梦》原名叫《石头记》,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写的是家财万贯的贾家,经过了一连串的打击,终于像薛家一样,一败不起。

在荣国府里,贾母日夜祈祷,也没能挽救贾府衰败的命运,到头来:凤姐病死,宝玉生病,黛玉病死,……最后自己也伤心地离开了人世。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薛家因薛蟠倚财仗势打死x,案子由应天府审理。薛家花了不少钱去打发官府,使薛蟠逍遥法外。薛蟠整日花天酒地,挥霍无度,最后弄了个家破人亡,一败不起。

我要问贾府的人们,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不好吗?非要把自己打扮成西施,住的屋子像皇宫,有个三妻四妾吗?

仗势欺人,看着别人痛苦,你们却哈哈大笑,这样不好!不能因为你们家财万贯而去欺负平民,不能因为要升官发财而不顾天理。

为什么不做个好官?为什么不做个好人?不就是图那几个钱么?有钱也不代表有了一切呀!像一些农民,他们在金钱上确实十分贫穷,物质上十分贫乏,但他们在精神上并不贫穷,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快乐很充实。

所以,我要告诫我自己和我身边的人们:不要过于追求所谓的”奢侈“生活,那样,你在一些方面变得富裕的同时,你就会在另一方面变得很贫穷。

关于5

拙友有云:少女时代最不得看两人写的书,一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二乃琼瑶全集。前者使人悲切莫名,后者则让人思之若狂。如能不看,再好不过。笔者少不更事还未能遇着这位奇友,听其诫言,于是早早看了琼瑶,更早早翻阅无数次《红楼梦》,境况如友人描述一般,看时且喜且悲,读后患得患失。这等情状在看到宝玉与黛玉俩俩龃龉,又见宁荣二府“呼喇喇似大厦倾”更得以现。可一旦追溯从前,再来一遍从前当初问我看是不看,我会斩钉截铁告诉你,看。

不看不得过。人若无心,无情,无想,无念,无欲,则是安渡过去了也无甚意义了。

红楼人物,各个生辉,只道是将些许名字一一念出,你就晓得这名字底下各自对称的人物性格,身份名目,如标签也似的,自不必我再多废唇舌将几人遑道。只先说那个“无才补天”忿而不平的“石头”但凡有了些不同寻常的精气,是舍不得凡世俗尘的诱惑,一定要挤进人道里流转一番的。《聊斋》书中的精怪,比比皆是如此。而三生石畔旧精魂,又自枉顾一切开了一枝绛珠仙草。好不好要侍者舍恩露,在五内郁结缠绵不尽之意。古人最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草结环,以报恩德。”好比白娘娘只为西湖来报恩,都是一派好心惹出一串悲情。批曰: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于是乎,黛玉嬴弱之躯,却满腹珍珠血泪,绛为血,珠是泪,想眼中多少泪珠儿,怎经得住,从春流到夏,从秋流到冬。

贾宝玉的性情其实不若表面上看来简单,到底还是开篇说的绝佳:“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是草莽。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好也是如这般,坏也坏不过此。究竟何为他的灵,何谓肉?他的性灵是否绝对,心神是否如一?究竟贾宝玉是否如朱天文所说,他的多所爱,是青天白日下的不落色境呢?

我将所述,均不与后四十回有关,心存前八十回的念想,已足够花径露台走一遭。又因世人都解“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因而只重重列举此四女来小小的分析一下贾宝玉的灵肉分离。

众所周知,贾宝玉的性启蒙者是死有大蹊跷,身世迷离的秦可卿,曹先生的这股设局有何用意始终令人猜不透,古往今来的学者猜猜测测,并无统一见识。其时,宝玉至多不过舞勺之年,而曹先生通书涉及房事均以俭省笔墨,遮遮掩掩,婉转地一略而过。偶一不仔细,便还就不觉得他们真有些个什么了。当然细究之,宝玉同秦可卿不过梦中相授云雨,而与袭人却是真有其事。第六回章回目录直接点出,“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合着而后还有“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袭人自知贾母曾将他给了宝玉,也无可推脱的,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自此而后,袭人待宝玉更尽职,宝玉也待袭人不同于从前了。甲戌双行夹批在此,“伏下晴雯”。更能与后事对照,可见大不同也。

都说女子因爱而性,因性更爱,故此袭人对宝玉比从前更尽绵力一说足可信,而后若干“隔墙有耳”或以护宝玉之名实赶女侍之种种“罪状”,也因她与宝玉的这层爱欲关系更为人捉住把柄轻易不放。而这个“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花袭人,最后也并没有能依着这曾关系而最终得到宝玉实在的好处。我若不幸处于袭人的位置上,我亦是不免要抱屈的,本就也仅仅指望能做个妾室或陪房丫头,竟终于抵不上一篇深情雕琢的《芙蓉女儿诔》,空做了那么多好性情的事儿,倒不如晴雯撕扇来的惹人旖旎之想。怨得了人,怨不了命。

最爱看晴雯那张利嘴骂人了,叫人又快活又心疼的,因她是个丫头,这样肆无忌惮的骂人,着实比凤姐儿更有看头。一骂骂出了个晴天落白雨,洗沥哗啦不顾一切的下那么一场,稍后,又赶紧自己好去了。晴雯的这般心高气傲简直不像是做丫鬟的角儿,许个不恰的比喻,仍要说她看来宁是有股“红色娘子军”的味道。则她与宝玉是最最有“亲近”而无“色情”的了。可恨那些婆子嬷嬷们嫉贤妒能,赖了她一身的委屈。承着这般委屈最终方能说个彻底,“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要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今儿既担了虚名,况且没了远限,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真正好个曹雪芹,偏又嘎然而止,余留千思万想。早知如此,我当日……真又回了当初,又怎么样呢,两厢里虽然亲慕相好,仍是尘归尘,土归土,不沾一地鸿毛鹅羽的,干净地犹如初初孩童,怎么都想不到那上头去的。可怜了晴雯硬是将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咬下,搁宝玉手里,又将身着红绫小袄递给他,才又还想说什么,总归是无能为力了。这样的晴雯若是狐狸精,怕也是只白狐,也是报恩来的呀,报你风流妖袅之姿来得。宝玉啊宝玉,可懂女儿心呵。我要是她,细想从前冬日里拉着我的手呵着气,又念及虽口中嚷道着:“蠢材,蠢材,将来怎么样,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业,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恐怕宝玉自个儿都不知道自己是缘何口出这话来,若不是当作极亲的人,何曾需要这般苦口婆心。倒像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何以是你那样说得口躁唇干,而人总是不懂呢?非至离别弥留之际,才恍然大悟犹如梦酣醒来——对方是自身的情之重托,而那刻,还怎么能够?

鲁迅说,多所爱者,当大苦恼。有人问我红楼芸芸人物最爱是谁,我答黛玉。又追问我最厌恶是何者,我则无论如何答不上来。我是自都喜欢着的,其中大人好人圣人抑或小人坏人乃至不是人,我都想能怀抱于他们,生出更多些臂膀能包容得进他们,即使是宝钗,我若他年生逢于她,也是不能不爱的呀。也只有她能配得起国色天香的牡丹,也只有她能令聪敏的黛玉都对她俯首帖耳,也只有她将公共关系做到了极致,你道她是假,她也是假的如此浑然天成。与其说是后天练就的功力,不如说是环境赐予她的这种个性。与她相辅相成到了完美,便脱成化为了她这样一个人。而宝玉,不过是个孩子家的人儿,即便能多几个心懂些不同于常人的仁人爱物,也不过是一干书里看过来的东西,这种禅经诗词之说在宝钗雪白膀子面前立马被击毙无疑。正不是那一段“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所描述:“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 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你难道看了此处要怪责宝玉用情不专,见异思迁吗?但凡是正常男子,看到如此佳人在前,也是要不由得动心一动的,何况“混世魔王”贾宝玉?往往是要多了,才失相对也多,放任他也有偶动邪念于其他貌美女子身上,才是个“真人”呀。

天可怜见,最爱还是黛玉。爱她怜她则有爱怜自己之故,女子往往觉将自己幻做书里的人去一道体尝,便如是看完之后,不能分辨真假,混淆了现世与那世,此时与当时。宝玉与黛玉之爱应是从头至尾自知的,自知之中又涵盖了种种宝玉的“分心”,黛玉的“不安心”。以至于两人有这样的对话,“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我每每看到这里,心都是要急碎急碎的,总按捺不住自己,想个办法怎么样才能问明白宝玉,究竟懂了黛玉的心思没有。还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黛玉有什么不放心,她打从第一眼见到你起,吃吃睡睡玩玩同住同乐,还有什么能不明白你的?只有你常还会留恋于贪吃丫鬟嘴上的胭脂,惹这个姐姐,那个妹妹的。我不管你有多少个姐妹,只我于你是不同的便就好了呀。话是多说无益,你又是常控制不了自个儿的,我但求一个“绝对”,这种“绝对”有你也是没有你的。宝玉那么欢喜黛玉,还是不及黛玉更懂得宝玉。可男女之间不正是这样的吗?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而了解的往往又是女人更多些,男人不是不了解,真是胸怀鸿鹄之志,也就懒怠去了解女人的心思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1-40回

宝玉对情对性自有他自己的一番分寸,许是他自己也不能解释是为什么。就像为什么对林黛玉只有情而无欲,双双躺在一张床上都如卧镜台;相反对宝钗的一股且敬且喜,却还生出对肉体的遐思来?而众丫头,他或对谁好惹谁招谁,种种行径又对晴雯不同,这两人在一起即是温情,也是磊落的温情,不带一丝一毫浊念的。更不说袭人,他是惯了有这个人,而并不心爱这个人。

昆德拉是大师,他下笔就成就了一个灵与肉分割,轻与重融合的世界。但他比起曹先生来就显得“直白”多了,他一径告诉你了不能承受之轻,不似贾宝玉的灵与肉显然要你通过那么多事件的表象去冥思苦想的。这想的过程更值得人们去尝试和体验,任何以字句剥夺了各人去思考的小说都还不够好。现代人走的飞快,灵魂拉在后头,就是缺了这些“想”,这些“执念”,所越不能通晓彼此。

常人总说,爱是灵与肉的高度统一。我则不大赞成,愈求灵肉合一的往往是女人,因她们特殊的身体结构和积年累月的世俗礼教,教她们定要追求这种“统一”,若不如此,也不会有那么多贞洁牌坊。于是很觉得这是一句女人们顶好的借口。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才刚刚开始,又有谁能证明爱必定要是有肉则灵的呢?但凡像宝玉此类人,情就是情,欲就是欲,分的一清二楚,倒也是明白人呀。却怕很多人假借爱之名义施肉体欲望之实,才更令人作恶。女人往往分不太清感情是否跟着身体走,则这对于男人而言,却是天生可以分割的。于是,这种不同就造就了宝玉的“分心”,黛玉的“不安心”。也许,世情本如此。我们解释的只不过是一干“本如此”的情性罢了。

优秀作文评语

一阅红楼终身误。终身误的不止以此为生的红学家,还有那么许多文学家们,点滴字句都能隐现红楼,当然还有吾等读者,中毒日深不可戒之。越往里究其所以,越觉得不懂。关于红楼种种,世代均不能说尽,况我寥寥数笔就想解释情与性,爱与肉,又是何其流于仓促。只要不是曹雪芹从棺材里跳出来,我们穷尽此生此世也永远弄不清的了。虽一夜苦苦熬成,翻看之中,还嫌大不够,只当博君贻笑之。尽管如此,我也只好同晴雯补裘最后道那么一句,写虽写了,到底不成,我也再不能了。

关于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红楼梦的初衷,又是作者于这悠悠岁月中发出的一声长叹。叹这世事无常,繁华易逝;叹这怀才不遇,碌碌终生。由此,一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情思,让我们回味再三。

放下这本书,却放不下一腔忧愁,放不下宝黛的爱情悲剧,放不下颦儿的泪、颦儿的忧、颦儿的愁、颦儿的苦。她有闭月羞花之娇美,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她的弱不禁风,她的泪眼朦胧,让人魂牵梦萦。

她是冰雪聪明的奇女子。魁夺菊花诗的潇洒,庐雪庵争联即景赋诗的敏捷,与湘云月下吟诗的才情,至今还历历在目,她将无人能比的才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令我折服,令千万读者为之倾倒。但细细品来,纤巧感伤的字句后,又隐藏了多少眼泪,多少心酸。

宝黛的爱情,本是情投意合,两情相悦。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可天不由人,性格孤僻、身子孱弱,成为她通往幸福大道的绊脚石,使得原本疼爱她的贾母对她渐渐疏远,胜利的天平自然倾向了城府极深的宝钗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计使两人痛失所爱,黛玉含恨归去,二人从此阴阳相隔,宝玉疯疯傻傻,终看破红尘,削发为僧。可悲,奇苑仙葩早做北邙乡女!

黛玉的悲剧,始于封建社会的黑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蠢,曹雪芹之所以塑造这样一个悲剧典型,可能是为了告诉世人:那时还有多少才情兼备的女子被封建社会的黑暗所淹没,在苦难中挣扎。多少才子,厌恶官场,落得个一生贫困潦倒。曹雪芹是否也把自己的痛思寄托在这个奇女子身上呢?无人知晓。

放下这本书,却放不下一腔忧愁。斯人已去,悠悠岁月空留余恨。这满纸荒唐言,却注定流芳百世,付与说书人。

关于7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里,卿何薄命。——题记

又是一个九月。

秋风萧瑟肆意在人间来往,每到这时总会有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之感。

漫步在大街上,我不禁又想起那曹公笔下伤春怀秋,才华横溢的女子——林黛玉。

这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女娲补天时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单单剩下了那一块石头。被那神瑛待者灌溉雨露,要来还他一生的眼泪的绛珠仙子。那与贾宝玉有缘无伤,空劳为他“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夏年年”的林黛玉。

初见时,宝玉与黛玉都在心中暗自衬度:这人好生眼熟,似在哪里见过?只是那宝玉快人快语不禁说了出来,引得贾母嗔笑。但他心中却再也按捺不住问黛玉,妹妹可有玉?黛玉只答道:那玉本就是件稀罕物,岂能是人人都有?宝玉竟登时跳了起来,上演了一场砸玉风波。现在想起来,心中一阵酸楚,这已经是一个悲哀了!两个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的人,竟没有什么可以相提并论的东西!黛玉怎会不痛呢?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她有什么呢?她多么想要一个可以和宝玉相配的东西啊!但是,偏偏,偏偏她什么也没有……她只是一个孤女,一个父母早已双双亡去的孤共啊!

一个从小寄居在舅舅家的孤女,谁会在意,谁会去安慰这个倔强,自尊又脆弱的女子呢?她开始变得小性儿,变得像小心翼翼又全副武装的刺猬,对一切有金的人敏感,金玉良缘已变成她挥之不去的梦魇。

她只能葬花时独自抹泪呜咽,只能将心寄托在给宝玉的帕子和其中的题帕三绝。

还好,还好宝玉与她情投意合,志趣相同,厌恶那黑暗的社会,向往那自由的人失,他们一起共读西厢,赏花品茗,结社联诗!那是多么惬意的日子啊!

但木石前留的单薄无力怎又敌得过封建卫道士的迁腐呢?

王熙凤的偷龙转凤,让贾宝玉娶了他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子——薛宝钗。他们认为他们成就了金玉良缘,但他们错了。自宝玉知道她心心念念的妹妹已经逝去后,竟选择了出家,从此脱离了这莽莽红尘。

在这儿,我竟十分感谢高鹗、感谢他让黛玉先走一步,没有经历贾府抄家,不然她那样如清荷一般孤傲好会怎样呢?是被卖为女奴,从此尝尽世间悲凉?还是不愿受这般耻辱,自缢身亡?我不敢想像。

不知道黛玉临去时有没有想起那宝玉为晴雯作的《芙蓉女儿诛》,也不知道宝玉后有没有忆想自己当时的一语成谶: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里,卿何薄命。

才发觉纳兰容若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为何会被传唱至今。我们不知道以后会是怎么样,当初的黛玉也不会明白以后的结局便是: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但初见时是那样美好。她就宝玉眼中那个“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妹妹。

一年级教师工作总结200字

秋风依旧,花落仍然。

如果那位少女如今还在,不知道是不是会笑着呷茶赏花。

关于8

金陵十二钗的绝世奇才,终敌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惊世的顽石也只不过是一块无法补天的石头,红楼轰然倒下,梦碎而醒,青灯古佛的云空未必空,随经文诉出曹雪芹的满腔幽怨。红楼一梦,凄美感人,金陵十二钗各自不同的悲剧,谱写出了一曲跌宕起伏的浩歌,只听那歌中唱到:“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林黛玉的执着,薛宝钗的开朗,史湘云的率真曾是那样的美好,而殊不知,红楼一梦,终是破碎,只因木石结盟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她没有错,她爱得执着,爱得勇敢,爱得单纯。你看她,举手投足间萦绕着一种孤傲,一种风流,你听她“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的泪,源于爱,始于情,每一滴单纯都没有一丝杂质,寄人篱下的凄苦,幸福的可望而不可及,在她的心中留下了千万道旧伤新疤,泪尽人亡。她奋力一挣,挥起双翼回归天尽头的香丘。她香消玉殒了,却拥有了一份至死不渝的爱情。相比之下活着的煎熬孤寂倒不如这一死来得潇洒。生与死,隔断了婚姻,却斩不断情缘。

别人拼尽全力也只能做到金陵十二钗之一,而她生来就叫做宝钗,钗中之宝,而可惜的是她等来了婚姻,却没有等来爱情。都道是金玉良缘,怎奈何宝玉只念着木石前盟。杨妃扑蝶的烂漫隐于人后,冷艳的清香压低了她清远的傲骨。于是她款款的轻移莲步,做着大家闺秀的典范。终于有一天她做了他明媒正娶举案齐眉的妻,以活着的姿态敬告天地亲友,她才是宝玉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然而红烛、红衣、红帐,帐底却是鸳鸯不成双。她到死都是孤独的,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守着冷帐孤衾,红颜成槁。这就是最残酷的结局。

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关于9

如果你问我,我最崇拜的文学家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曹雪芹。

曹雪芹少年时在江宁织造府经历了一段富贵风流的生活。后来,曹家被抄,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后来创作了《红楼梦》这部名著。我认识曹雪芹也就是从阅读《红楼梦》开始的。

刚开始读《红楼梦》,只是凑个热闹,大致浏览一遍,并没有体会到《红楼梦》的内在含义。渐渐地,听了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也开始阅读原著,才真正懂得了《红楼梦》的主旨思想及“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状况,也体会到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从此之后,我便对《红楼梦》爱不释手,也十分崇拜曹雪芹。

崇拜一个人,总该有些理由。

首先,曹雪芹的文笔着实令我佩服。生动典雅的语言,传神入微的人物描写,伏笔的精细运用,诗句、词曲的点缀得当,都使《红楼梦》在文笔方面显得别出心裁,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经典场景和细节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还记得《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的片段吗?“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生动形象的描写,入情入神之至,细微处见真功夫,清新工丽,一个美艳而又极具威严的贵族少妇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过目难忘,叹为观止。细细品味《红楼梦》,便会发现字里行间还有更多绝妙的文笔,比如黛玉葬花那一段,“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写得缤纷多彩,凄婉动人,正应了那句“字字看来皆是血”。曹雪芹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极其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家都佩服曹雪芹的文笔,殊不知这些“传神之笔”得益于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大约在乾隆十年,曹雪芹开始创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而此时他移居北京西郊,只能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等亲友的救济为生。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于是他发愤图强,立志有所成就。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直至晚年,曹雪芹的个人奋斗依旧遭遇艰难险阻,他的朋友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而曹雪芹亦不负所望,隐居西山的十多年,多次批阅增删文稿《风月宝鉴》。但不幸又一次降临在曹雪芹身上。在曹雪芹四十八岁那年,其幼子夭亡,因此曹雪芹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从此卧床不起。就是这样贫病交加,曹雪芹依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另外,曹雪芹的反抗与挑战精神也同样令我敬佩。这一点,在《红楼梦》一书中充分体现。《红楼梦》以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的鞭挞了封建礼教的罪恶。这种打击批判封建社会的书籍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绝不允许流传、抄写的。一经发现,不但会给曹雪芹本人引来杀身之祸,还会使整个家族受到牵连,而曹雪芹却并不为此而畏惧,明写、暗写以及伏笔相结合,可谓“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巧妙地交代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向后人们展现出“康雍乾”三朝的社会背景与生活。这就是曹雪芹。

探寻“红楼”,寻根溯源:才知雪芹,别样非凡!

关于10

也许,看过《红楼梦》的大多数人都不理解黛玉,她也无需别人理解,因为不懂得她的人是不会了解她内心深处的向往的。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关于11

最近,我读了一本儿童版的《红楼梦》,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虽然里面的故事情节不太懂,但是它让我学会了怎样通过环境、人的举止、言语去刻画一个人的性格,并且里面的词语丰富,语言优美,也让我学的了很多知识。

读后,我似懂非懂,有些情节让我悲喜交加。悲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喜欢,却没有走在一起。林黛玉本来就体弱多病、弱不经风,又受到如此打击,上天做花神去了。慈祥的贾母,因为年纪较大,家里常常出事,受了惊吓也不幸与世长辞了。威风凛凛,干事果断的凤姐在全家人的逼迫下,伤心的去世了。喜的是里面的一些故事很逗人,如林黛玉用筷子夹起一个鸭头,笑着说“鸭头、丫头”,丫头们纷纷说林黛玉打趣她们,对黛玉罚酒。还有一次,宝玉来找黛玉玩,紫鹃想看看宝玉是否真的喜欢林姑娘,就对宝玉说:“明天我就要把林姑娘送回苏州了。”暴雨一听吓了一跳说:“林黛玉的爸爸妈妈不是都去世了吗?”紫鹃装着恋恋不舍的样子说:“是呀,可她的亲戚还都等着姑娘呢?”贾宝玉回去后,脚手冰凉,王夫人十分焦急,叫来紫鹃问个清楚,原来是和宝玉开玩笑。宝玉迷迷糊糊看见桌子上有一只船,又开始大叫起来:“不好了,接林黛玉的船来了。”王夫人连忙把船拿给宝玉,宝玉把船踩的粉碎,笑着说:“这下林姑娘可走不了了。”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林黛玉,她爱学习会做诗。在送花节那一天,黛玉不像别人一样只顾贪玩,自己在玩的过程中还在思考作诗,其中“花谢花飞花满地,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两句诗多优美呀。林黛玉这种温柔贤惠,乐于助人的性格和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关于12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

关于13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当西风古道不再有漫天的黄沙,丝绸也带不走那悠扬的驼铃。当以前的辉煌成为往事,传说成了永垂不朽的奏鸣。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感情杯具,在曹雪芹的笔下成为万世品读的经典。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情思,让我们回味再三。

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正如她的名字。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她有着的是一种纯真的性情。怀有一番,随心随性的洒脱与不拘小节的天真。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掉陷渠沟,一如碧玉般盈澈。但是生不逢时的感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一如碧玉般盈澈。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看似只是淡薄的伤春感伤之词,却透着字字血泪,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悲伤与凄迷,不染红尘,恰如天宫绝唱。这也成为了林黛玉一生的写照,短暂的绽放后,便如落花一般凋零。黛玉对于感情的追求,同样是执着而单纯的。虽然她得到了宝玉对于她的真心,封建历数却注定不能给他们一个圆满的成全,于是,贾母等人设计偷梁换柱,扼杀了他们的真情。鲁迅先生以前说过:杯具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黛玉的感情,同样是这样。剧,便是毁灭了她的全部。她的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得到她所期望的承认。然而,一介弱女子,又有怎样的气力,去抵抗这种无情的判诉?最后的潇湘馆内,她安静地焚烧着她的尘缘一世,如同焚烧着她一颗欲哭无泪的心,这已经成为她唯一能做的。可焚化成灰的一点光明,又怎能照透封建社会的黑暗无情,她已是心如死灰,没有字字血泪的控诉,没有寻死觅活的胡闹,她在生命的最后选取了安静地离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宝钗是红楼数场杯具中的一个。。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理解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留意,甚至是无懈可击。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爱,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史湘云是以天真豪爽为其性格特征的。她并不象黛玉恃才自傲,也不似宝钗藏拙,她不一样于黛玉的柔弱,宝钗的端雅,兼有黛玉的才气和宝钗的大度,一举一动都爽朗大方,。自小父母双亡,与林黛玉的身份颇为相似。但是她与具有叛逆性格的林黛玉之间几次发生冲突时,总是站在薜宝钗一边,对林黛玉进行露骨的攻击,因此,史湘云只能归到封建制度的拥护者的行列里。终究遭受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你死了,我去做和尚。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务必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书中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红粉痴恋描述得震撼人心。感情的凄苦,本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可天不由人。我实在是为他们的感情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

说不尽的红楼梦,解不开的情!他用十年的时刻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来,写出了这部批判封建礼教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这本古典名著的登峰造极之作深刻的影响了我,并将影响我一生。

关于《红楼梦》读书笔记14

今年暑假,我终于有时间完整的读完了一本《红楼梦》。心里却难过到了极点,黛玉的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一直在我耳边回荡。红楼女儿悲惨的下场,令我感叹到叹息不已,而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之变更让我沉思许久!

想当初,宁荣二府繁华至极,不说别的,单是那一座大观园,就极尽奢华,正如刘姥姥说的“比画里画的还美”,可最后呢?大观园变成了衰草枯场,而曾经居住这里面那些美好的人物,也是死的死,走的走,一片凄凉。

他们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无止境的贪婪和欲望;是因为过度追求金钱与权势;是因为妄想不劳而获;是因为那吃人的封建礼制。若不是这些,大观园还是一座繁花似锦的世外桃源!

想一想那些可爱的女孩: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沉稳乖巧的薛宝钗、精明能干的王熙凤、温柔善良的迎春、志气清高的探春、孤僻冷傲的惜春、宽宏豁达的湘云……

每一个都那么的冰雪聪明,例如:“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每当看到关于黛玉的情景,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这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令我产生了无限的怜爱。无论是离愁别恨,还是草木枯荣,都会让她默然泪下。这个敏感细腻的女孩,或许她真是那株美丽的绛珠仙草,来到世间只为“还泪”吧。

就像宝玉说的“这些女儿都是谁做的”,可到头来,黛玉泪尽而亡,宝钗独守空房,迎春受虐致死,探春远嫁他乡,惜春遁入空门,湘云不知所归……这其中的辛酸和悲哀,有谁能懂得,有谁能理解?

而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同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通灵宝玉的化身,清灵、纯洁,他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于污浊的官场;他口无遮拦,因为他不愿意为封建礼数所束缚。宝玉于大观园中众姐妹的关系都很好,因为他懂得这些女孩的内心,能看到她们水一样清澈的心灵,但到后来,她们一个个离他而去……

我已经不再把《红楼梦》看成是一部普通的小说了,它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写满了人间悲欢离合、社会百态。都说《红楼梦》所展现的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的悲剧,但无论如何,这曲红楼悲歌,仍旧让我感叹,让我不忍,让我深思!

这本书是原著的精编版,章回经典,脉络清晰,是亲少年读者领略《红楼梦》艺术魅力的最佳版本。值得一提的是还在书中增加了名师导读,名师解析,好词好句,写作借鉴延伸,以供读者回味和借鉴,深刻领悟作品内涵,书中感人的情节,生动的人物配以精彩的场景美绘图。三春尽去,牡丹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值得我们品味与回味!

关于《红楼梦》读书笔记15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红楼梦读书笔记摘抄,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楼梦读书笔记好词摘抄

忽离忽遇 指奸责佞 贬恶诛邪 伤时骂世 父慈子孝 称功颂德

风尘碌碌 无可如何 锦衣纨裤 饫甘餍肥 一技无成 茅椽蓬牖

从头至尾 酌酒吟诗 偷香窃玉 洗耳谛听 粉妆玉琢 惯养娇生

瓦灶绳床 晨夕风露 阶柳庭花 了然不惑 自怨自叹 高谈快论

离合悲欢 青天白日 青红皂白 炎凉世态 不可胜数 自相矛盾

不近人情 消愁破闷 追踪蹑迹 好货寻愁 谋虚逐妄 胡牵乱扯

红楼梦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1」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挨过

2」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盈盈烛泪因谁泣,默默花愁为我嗔。

3」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4」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5」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6」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7」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8」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9」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10」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11」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12」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13」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14」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15」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16」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17」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18」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19」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欢迎分享转载→ 《红楼梦》读书笔记_红楼梦读书笔记1-20回300字

用户评论

专题说说

栏目ID=2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1)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