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26 11:33:14源自:http://www.yancollege.com作者:仰望免费范文阅读(0)
在听课教书后应该如何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评课稿,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12月11日,我和杨校长、张燕老师一起来到安头实验小学为青年教师指导课堂教学。我们共听了两节课。下面我就分别谈谈对这两节课的感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堂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思路清晰,步步深入
整节课,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钻研文本。从题目切入,提出“是什么让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出“中华不振”这一原因。张老师又顺势而导,“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会‘中华不振’?”当学生钻进文本体会“中华不振”,张老师又引入社会背景资料,结合图片真正让学生感受“中华不振”的境况。老师让学生在交流中顺势而生的品读体味,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中华不振”这个切入点的高妙——只有充分地体会“中华不振”,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只要充分地体会“中华不振”,学生就会自然地走进尘封的历史与少年周恩来一起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
二、拓宽文本,整合资源
本课教学中,老师立足教材而又没有局限于教材,她整合了多种课程资源充实进课堂教学中来,拓展了文本的宽度。如:1、利用图片和资料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在中国的土地上华人如狗,中国割地赔款,外国人践踏中国土地、蹂躏中国人的历史背景;2、结束时,收集不同时期的周恩来的照片,形象展示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丰满了人物形象,使学生明白“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一生去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三、以读传情,品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剖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课堂情绪的交换,离不开文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验。
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老师在教学实际操作上还是有一点问题:在重点句和重点词的研读时,没有做到及时的体会与读相结合,如果仅是让学生谈感受,未免错失读的升华良机,如果此时让学生马上带着体会读文章,那么对于学生的读将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使读真正做到有感情,而且这个感情并不是老师强加的,而是学生自己的感受,那么练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教者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讲解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围绕“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三个中心句展开,从它的精妙布局、宏伟建筑、珍贵文物这三方面来展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纵观全课,主要有以下可取之处:
1、注重情感投入,增强教学效果。
老师业务素质较高,能够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演出一场好戏,投入自己的全部真情,时而让学生沉浸在昔日的美景中,时而让学生充满愤怒、惋惜之情。从美景到毁灭,整个画面、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的情感受到强烈熏陶。如在课末,全体学生站起来高呼: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爱国之情得以升华,推到了极致。
2、合理使用课件,提升学生情感。
教者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展示圆明园各类景观和被毁灭后的大量图片,引导学生先观察再朗读,结合教师言语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3、落实课标要求,朗读指导到位。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叶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磨擦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通过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放手让学生默读,师生引读、全班齐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使用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几点个人见解:
1、整堂课容量较大,面面俱到,略显仓促,一代而过,教师导的多,学生悟的少。
2、、“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不可估量”等重点词语的品析是否可以再深入点?
虽然两位老师很年轻,但在教学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希望两位老师刻苦钻研,争取在语文教学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评课内容:
潘老师执教的《论美》,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寓教于乐,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新课改下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下真实的佳课。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五个特点:
1、教学目标明确到位
本节课教学目标制订比较全面、具体,适宜,充分体现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思想情感这三维目标,体现了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红楼梦》中贾宝玉周岁抓取脂粉钗环故事入手,到当今社会“整容”热门话题,引出我们如何认识美的研讨,并进行“内在美与外在美,谁更美”小小辩论,直至最后的实践活动,每项活动设计都能较好体现本课宗旨,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驾驭、处理教材娴熟自如
评析老师一节课好与坏,除了看目标完成情况,还要看老师对教材组织和处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节课潘老师树立了全新的教材观,用好用活了教材,真正实践了“用教材去教知识能力,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可见教者驾驭处理教材能力很强。
3、教学程序清晰流畅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潘老师的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名著故事片断导入激发兴趣,创设氛围,到引导学生感知美的丰富性,再到“内在美、外在美,谁更美”的这一关键话题,最后达成共识,并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最后以活动来学以致用,整个教学兼顾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流程的层次性的统一,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4、教学氛围融洽和谐
潘老师的课充满激情,点燃了学生智慧情感的火花,营造了互信互赖的心理空间,师生间关系民主、平等、自由、和谐,整节课上教者始终微笑教学,和蔼可亲,运用赏识性语言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另外小组学习法不仅仅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更让教师真正成了协同学生进入课堂的伙伴,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5、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效果明显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潘老师备课充分,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设计问题贴近学生实际,围绕问题展开教与学,在问题中生成能力与情感。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效果方面”,本课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正是有效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扩大了课堂容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本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
1、教学目标应体现开放性与生成性。有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能做到心中有数,但课堂中目标是有变数的,其内容有很大的不定性,教学时往往教者不能“如愿以偿”,因此,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仍须加强,否则课堂就是教者“作秀”。
2、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体现到学习乐趣,才利于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度。
3、教师还应有更加渊博的知识储备,本课内容涉及到美的许多知识,虽不必过多向学生传授,但在学生研讨美的话题涉及到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真的要有一桶水,一桶“活”水才行。
瑕不掩瑜,潘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跳起来摘果实”,使不同程度学生在教学中体验了快乐,体验了成功,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
欢迎分享转载→ 小学课文评课稿_小学语文精读课文万能评课稿